中新苏州网2月24日电:近日,记者获悉,国内最高的苏绣作品《子鼠迎奥运》正式封针。此幅作品以北京奥运为主题,高7.2米,宽1.8米,由16名绣娘绣制,将于2月17日完成,整个制作工期将近6个月。这幅苏绣作品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以北京奥运为主题的苏绣作品。
据了解,苏绣《子鼠迎奥运》作品由苏州市镇湖云帆刺绣工艺品公司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师周海云和十几名绣娘绣制,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玉英现场指导。昨天记者在绣坊看到,这幅作品采用传统的苏绣针法,针脚细密,突出了作品的立体感和厚度,同时创新性地采用了大块鲜艳的颜色,作品宏大的气势带来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整幅作品表面主要以奥运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奥运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和奥运福娃等元素为表现形式,体现了全民盼奥运、迎奥运的主题思想。
苏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其发源地在苏州镇湖地区,这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刺绣用于服饰。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图案,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据《清秘藏》叙述,“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乌极绰约底馋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可见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水平。到了明代,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寅(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刺绣的发展。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琳漓尽致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称。自此,刺绣艺术在针法、色彩图案诸方面已形成独自的艺术风格,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
此次,担当苏绣作品《子鼠迎奥运》主要绣制任务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师周海云,为了完成这幅国内最大的以奥运为主题的苏绣作品,与十几名绣娘日夜奋战,终于让《子鼠迎奥运》绣品完美封针。不久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周海云在苏州镇湖绣品街上开出了第一家个人刺绣研究所。500多平方米“研究所”内除了展厅和绣娘工作室,还特别为刺绣名家交流空出了一层楼的空间,这和目前绣品街上300多家民间绣娘的绣坊很不一样。从学艺到在全国做绣品经营几十年,周海云总想能经常请几位名家来指点,从而在苏绣针法等技巧上有更多创新,可原有的绣坊因为面积有限,无法提供一个交流的固定场所。而在镇湖街道内中国刺绣艺术馆周围的40多家新商铺,也早早被绣娘们订购一空,在张玉英老师的建议下,周海云在绣品街北头开设了这家独门独院的“研究所”。她的老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玉英也加盟进来。资源整合后,为苏绣技法的创新提供了更多交流平台。有了研究所,不仅大师们可以经常来指点,还可以多招些年轻绣娘来学习,为苏绣的传承与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