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刺绣

苏绣发源于苏州,苏绣也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已有2500年的历史,腾龙绣庄有着多年的苏州刺绣经验,是苏州地区专业的苏州刺绣厂.

« 绣画整三年 眼睛成近视残疾绣娘两年绣出魅力青岛 栩栩如生效果震撼 »

苗绣传人传女不传男 收徒“包吃住”难以为继

  2月13日,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上,一位观众对苗绣代表性传承人、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吴通英的苗装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吴通英的苗绣作品十分精美,色彩艳丽,造型古朴,形象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苏绣发源于苏州,苏绣也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已有2500年的历史,腾龙绣庄有着多年的苏州刺绣经验,是苏州地区专业的苏州刺绣厂.

  这位观众提出,想穿上苗装拍照留念。吴通英说,展品是不能试穿的。“不过你可以穿我的衣服拍!”说着,她把自己穿的苗装上衣外套脱下来,递给观众。

  观众穿上了吴通英的苗装。“好看,好看”,吴通英笑着说。

  吴通英今年61岁,她5岁学习苗绣,7岁学习苗族古歌。五十多年来,她把苗族古歌讲述的故事融入苗绣当中,成为同时精通苗绣和古歌的工艺大师。年纪大了,社会活动又多,她越发重视苗绣的传承。“我身边学的时间长、悟性好的学生,不超过5个。”她对本刊记者说。

第一次穿上自己制作的苗族盛装

  1951年,吴通英出生在贵州省台江县施洞镇塘龙村。塘龙村是一个山清水秀的苗族村寨。“寨前是清水江,江水很深,我们认为,江水中间就是龙居住的地方。”吴通英回忆,“我们的寨子在江边,后面有田坝,再后面是山,风景美,生活好。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五赛龙舟,龙舟要先到我们寨子前转一圈,喊龙起来。塘龙村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吴通英有一个苗语名字叫“技朵”,意思是“一朵珍贵的花”。吴通英家境殷实,她是家里的独生女。苗绣传女不传男,5岁时,她开始和母亲、外婆学习苗绣技艺。

  “苗族女性也不是人人都精通苗绣,家里有吃有穿,才会专门去学。”吴通英说,“传统上,男孩读书,女孩不读书,那时家乡已经有了学校,女孩愿意读也可以读,不会有人笑话。我自己还是愿意到学校去学识字,但是妈妈和外婆怕苗绣的工艺失传,非要让我学,学习苗绣一定要专心,一上学,就学不了了。”

  苗族没有文字,民族的传说和历史,靠《苗族古歌》口口相传。古歌中描述的各种形象被绣在苗装上,代代传承下去。塘龙村里有会唱苗族古歌的师傅,白天,师傅去劳动,晚上,她和寨子里的其他小伙伴聚到师傅家中,纺棉花,唱古歌。

  “古歌是谁都可以去学的,但是有些人,学着学着就打瞌睡了。我觉得,学古歌和读书一样,学进去了,就感觉到其中的美。”吴通英说,“古歌中讲到天地、日月是怎么来的,哪个神仙最厉害……我完全相信古歌里面的故事。我7岁开始学古歌,到了9岁,就可以在节日、聚会上和人对歌了。”

  一件刺绣精美的苗族盛装,制作过程要几年。吴通英十二三岁的时候,苗绣学习进入到关键阶段。“那时候,妈妈连水都不让我挑,因为苗绣要求很高,如果手粗糙了,绣出来的效果就不好。”

  15岁的吴通英第一次穿上了自己制作的苗族盛装,“人家当面不说,但是背后都在讲,吴通英的衣服怎么这么好看呦!”

苗绣第一次走进中国美术馆

  上个世纪80年代,吴通英结婚后搬到贵阳居住。1987年,“贵州苗族风情展”在北京举办,吴通英应邀到北京进行现场展示。

  这次展览上,著名画家张仃向吴通英发出了邀请:多积累一些作品,到北京办个人作品展。

  回到贵阳,吴通英开始大规模创作表现苗族古歌故事的单幅绣品。“苗绣离不开古歌,我妈妈、外婆不会古歌,绣在衣服上的图案究竟有什么含义,她们也不清楚。我想,我的祖先不容易,很伟大,绣在衣服上,人家只看到图案漂亮,不知道什么含义,不如我把它绣大一点,绣成单幅,让每一代人都知道。”她说。

  吴通英说:“我想着古歌,自己很感动很感动,就画出来。没有现成的图案,我就自己创作。我懂古歌、会苗绣,又会画画,还会设计,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我知道同时掌握这些的,只有我一个。”

  根据苗族古歌,吴通英创作了《鶺宇鸟》、《姜央》等苗绣作品,表现了苗族传说中生命和人类的诞生。

  1993年,吴通英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吴通英苗族民间刺绣剪纸艺术作品展”。吴通英的丈夫杨再贵回忆说:“当时有人说,这应该到民族文化宫去展览。张仃先生努力争取,苗绣第一次走进中国美术馆展览。”

  1996年至1997年,吴通英参加“中国传统技艺荟萃精品展”,先后到意大利、法国、美国等国家举办作苗绣、织锦等展演。

  “我参加了展览后才知道,原来苗绣这么宝贵。”吴通英说。这个时候,她发现,除了和她年龄相仿的苗族女性,年轻的苗族女孩从小上学,毕业后外出打工,大都不会苗绣这项技艺了。

“包吃住”的收徒方式难以为继

  2005年,吴通英被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这样的头衔既给了我动力,又给了我压力。”她说。

  吴通英介绍,传统的苗族婚礼,新娘要换十几套衣服,包括不同款式和颜色。自己家里没有盛装的,也要和别人借。如果女性出嫁时,全部衣服都是自家制作完成,是一件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节日穿戴的盛装、银饰也种类繁多,是展示女性心灵手巧的重要途径。渐渐地,苗族婚礼上新娘不再换那么多套衣服,旅游、展览等场合展示的苗族服饰的颜色、款式也越来越单调。

  2005年,吴通英带着30多万元积蓄回到塘龙村。“毕竟家乡是我们苗族的天地,而且从事苗绣一定要静心,不能有干扰。”她在村里租了房子,开始收徒,传授苗绣和苗族古歌。

  “人家收徒,都是徒弟给老师钱,我呢,是我给学生钱。”吴通英说。靠着积蓄,吴通英对徒弟们“包吃、包穿、包住”,还发生活费。她雇了两个保姆,专门给徒弟们做饭。

  吴通英延续着苗绣“传女不传男”的传统,她的徒弟大多是当地初中毕业在家的女孩子,也有孩子尚小、没有外出打工的年轻妈妈。“听说我要收徒了,好多人都跑来学,还有外省的人过来找我。最多的时候,我这里聚集了一二百个学生。”她说。

  不到一年,吴通英30多万元的积蓄就所剩无几,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和资助,“包吃住”的收徒方式难以为继。后来,她向一些有苗绣基础的徒弟提供材料,让她们在家生产,吴通英上门辅导。徒弟们完成的作品,她再帮忙出售。

  “很多人说,搞苗绣又累、又挣不到钱,又不能到外面见世面。到外头打工挣得更多。”吴通英说,“很多人学了一段时间就不学了,女人结婚以后,男的到外面打工,女的就跟去了。人家一家人要在一起,我又有什么办法呢?不能反对啊。”

  吴通英的徒弟中,已经有人可以专门以苗绣为生。现在苗族青年结婚,不少人找吴通英订做苗装。吴通英制作的精品苗装,市场价已上百万元。吴通英说:“苗绣要传承下去,一定要本民族的女孩儿穿起来,一定要让她们穿上各式各样的苗装。这是我的基本观点。”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日历

最新评论及回复

最近发表

Copyright 2009-2011 苏绣.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