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奋精神 真抓实干 富民强州”系列报道之六
文/本报记者 彭 宁 通讯员 戴国梁 葛 健 图/本报记者 彭 伟
一提“凤凰十年”,80岁的凤凰纸扎艺术传承人聂方俊恍然道:“是啊!十年!2001年12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凤凰县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到今年刚好十年。”
十年前,外出求学的湘西学子还常被同学追问:“湘西在哪?少数民族穿怎样的衣服?吃什么?住的房子是什么样子?”十年后,凤凰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小城”,成为神秘湘西的一张名片。沱江风光、苗寨风情、苗族鼓舞、苗族银饰、姜糖、蜡染、纸扎让海内外游客心驰神往。勤劳的凤凰人民也在旅游发展的风生水起中收获着自己的希望和幸福。
古城内外皆春色 致富东风徐徐来
12月10日,冬日的阳光静静铺满凤凰古城。虽是旅游淡季,游走在古城里的游客仍然不少。
84岁的唐阿婆坐在古城入口文化广场的石凳上,面前背篓里堆着苗家特色的刺绣零钱袋、织锦带和小虎头鞋。阿婆身着浅蓝色底滚藏蓝色边的苗服,头裹高高的苗帕,戴着耳环、手镯等精巧的苗族银饰。有游客过来问价,唐阿婆用不甚标准的普通话熟练对答,“虎头鞋60元一双,全手工绣。是我家大妹妹做的,一双鞋得花上三四天工夫呢……”也有游客看中阿婆身上浓浓的民族气息,邀请她拍照。阿婆很大方,还挺配合地从背篓里掏出针线活摆“造型”。苏绣发源于苏州,苏绣也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已有2500年的历史,腾龙绣庄有着多年的苏州刺绣经验,是苏州地区专业的苏州刺绣厂.
即便是生意不成,唐阿婆也会笑眯眯地回答游客提出的各种问题。阿婆是凤凰县腊尔山人,儿孙都在县里开旅游大巴。三年前,为照顾上小学的曾孙,阿婆搬来县城住,接送完曾孙就拿些手工刺绣来古城卖。如今曾孙读三年级,阿婆在古城卖刺绣品也卖了三年。看着生意还不错,在广东打工的大女儿也干脆辞工回来一起帮衬着。
“冬天人少一点,其他时候古城里人都挤满了。”阿婆边整理背篓里被游客选过的小商品边说,“人多生意自然好,最多时一天能卖好几百块钱的货,我就给小曾孙买糖果和玩具。还有些游客不买东西,光给我照相,照完相也给个五元十元。”正说着,卖花环的吴阿婆也凑了过来。
吴阿婆75岁,也从腊尔山搬来县城与儿女们一起住。儿女们在县城忙工作,吴阿婆就采摘山上的野花扎成花环,三五元一个卖给游客,生意也不错。两位阿婆用苗话聊各自的生意,聊儿女们的工作生活,还相互打趣对方年纪一大把,还穿戴得跟小姑娘一样漂亮……两人不时开心地大笑,眼角的皱纹和被修理得细长整洁的眉毛笑成了弯月亮,银耳环摇摇晃晃在阳光下闪着晶莹的光。
在古城,像阿婆们一样卖刺绣、卖花环的人很多。即便走在古城最静僻的小巷,也随处可见倒立的凳子支起盛满小商品的簸箕,旁边守着刺绣、纳鞋底、打毛衣或是晒太阳的苗家妇女。出租苗族衣服、相机等提供各种服务的人也随处可见。用凤凰县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真君的话说:“在古城附近,只要你勤劳,只要你动脑筋,就不愁没饭吃,就能找到旅游所带来的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