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在千阳县南寨镇闫家村走访时发现,村上的妇女正在炕头上忙着制作工艺品,寒冬时节农闲人亦闲的情景不再有了。村民张志杰说:“现在农闲时村里的妇女都忙着在炕头上挣钱哩,再也不见寒冬时节农闲人亦闲的情景了。” 苏绣发源于苏州,苏绣也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已有2500年的历史,腾龙绣庄有着多年的苏州刺绣经验,是苏州地区专业的苏州刺绣厂.
千阳县南寨镇有着两千多年刺绣历史,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美术刺绣之乡。该镇布艺品大量采用绣、贴、拼、搐工艺,保留了炎帝氏族和周秦文化的民族精萃,其内涵深厚,构图简洁明快,造型夸张,风格雄浑,随世代继承发展,经久不衰,是西部黄土地上一支艺术奇葩。
杨林转是千阳县南寨镇闫家村人,是一个从事布艺刺绣30多个年头的“绣女”,2001年她与本村妇女、“陕西省二级工艺美术大师”李爱姐一起认真分析了民间工艺品现状,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她俩吸纳吕会莲、吕让果等7名姐妹,成立鑫兴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兴办起了全县首个集工艺品生产、收购、销售、技术培训、产品研发为一体的经济实体。
杨林转的鑫兴合作社利用农闲季节,邀请省、市、县专业技术人员,举办工艺品开发技术培训班,通过印发技术资料,播放科技光盘,现场指导等方式,培训合作社社员制作出“孔雀灯”、“龙灯”等新品种,很多农妇每个月有800—900元的收入。
张勤娥是杨林转工艺品培训班的受益者,今年48岁的她,由于年龄大、学历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县上举办的一次再就业培训中,张勤娥真正认识了工艺品,也爱上了工艺品。现在的张勤娥,从过去的学员成了鑫兴合作社的理事,经常给农村妇女讲课。
她说,要让更多的家庭妇女学会这门手艺,让更多的妇女用针和线绣出美好生活。看到合作社理事长杨林转制作的布艺品 “福禄寿喜”、“双鱼包”首次入选全国首届民间工艺美术佳品,刺绣作品“五毒马夹”、“青蛙壁挂”获全国优秀旅游纪念品一等奖和三等奖,这极大地激发了她的从事工艺品创作积极性。
据杨林转介绍,她们的合作社开发出工艺品有布艺、刺绣等8大类30多个系列,目前,在西安大唐芙蓉园设立了销售点,北京、上海、广州形成了稳固的销售渠道,产品走出了国门,远销港澳、新加坡、泰国、日本和欧美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杨林转说,工艺品产业的发展现在面临的难题主要是技术,一些民间继承人已经不在世了,原始的资料很零散,留下的资料也有限,现在是工艺品,要求更加精细。另外,人才的缺乏也制约着工艺品产业的发展。虽然有了一批专业的制作人才,但由于文化水平、艺术底蕴等因素,要精挑细选出有悟性、创作型人才还是很难。
千阳县文化馆副馆长田森说介绍,近些年,工艺品被人们用于观赏、研究、收藏等,从此,工艺品不局限于生产生活中,而是放在了艺术、文化等范畴了。现在,在工艺品产业已经成为全县旅游业的拳头产品,如今的千阳刺绣工艺品已成为千阳特色文化符号之一,承担着某种特殊的使命。
千阳工艺品刺绣产业快速发展,不仅传承和发展了工艺品刺绣民族文化,而且让绣女们不出家门就能捧着“金饭碗”挣钱。目前,千阳已建成工艺品专业合作社 7个,培训基地 5个,专业村发展到 11个,涌现出美苑公司、西秦民间艺术研究所等一批龙头企业,从事刺绣制作的妇女过万人,年制作、销售工艺品 200多万件,实现产值2000多万元。(胡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