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第四届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在苏州高新区镇湖开幕。苏绣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如何在创新中传承,并逐渐成为当地老百姓赖于致富的文化产业?
近日,记者走访了位于苏州太湖之滨的镇湖小镇,正在绣品一条街现场办公的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党工委书记虞美华告诉记者,“镇湖靠的就是1700多年的刺绣历史文化。苏绣文化产业要繁荣,除了依靠深厚的刺绣文化底蕴,必须要做好知识和文化这两篇文章——培育‘知识绣娘’,为苏绣注入更多文化因子”。
绣娘也创新,古老文化焕发青春
苏绣发源于苏州,苏绣也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已有2500年的历史,腾龙绣庄有着多年的苏州刺绣经验,是苏州地区专业的苏州刺绣厂.
在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梁雪芳的刺绣工作室里,挂着一幅书法作品,记者观察,其运笔似乎就是一幅原创的书法作品。梁雪芳笑着告诉记者,这是她根据书法作品创作而成的刺绣作品。她一直在研习水墨画、书法,还是清华大学的访问学者,“惟有不断学习,才能更深刻地体味画的构思和境界、书法的运笔走向,才能更好地尊重原创作品”。
苏绣艺术,在镇湖已经成为传统而时尚的文化产业。
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办事处主任周经纬告诉记者,在镇湖,善于创新的绣娘越来越多,她们不再是文化水平偏低、足不出户埋头刺绣的传统绣娘。
8年前,镇湖绣娘邹英姿想创作一幅《眼睛》送给母亲,但用了所有的传统针法都无法达到效果。经过反复试验,她改用短针脚与细线一点一点地绣,点点丝线构成如炭笔画一样的特殊效果。“取‘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之意,这种针法命名为‘滴滴针法’。”邹英姿介绍说,今年9月,“滴滴针法”正式获得国家专利证书,是新中国刺绣工艺领域首个针法发明专利。
蔡梅英告诉记者,她把自己观察的生活百态融入原作,还创新采用了多种刺绣针法,赋予作品生命力、灵动感。现在,她每天都要尝试不同的创作手法,更多地关注原创题材、注重针法创新。
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合作,镇湖的“知识”绣娘越来越多。截至目前,镇湖共有7人成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6位被列为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50多人获得初、中级技术职称。
培育梯队人才,苏绣传承“突围”
第一次见到孙秋英,她正在给学生上课,从一针一线到如何让整幅苏绣完美“落地”。在这里,她不仅是一名老师,更是一位苏绣技艺传承人。8年来,她接收了到镇湖学习苏绣技艺的外地学员超过500人,学生遍布全国各地。现在,她们有的开办了自己的刺绣店,有的像孙秋英一样收起了学生,将苏绣艺术发扬光大。
周经纬告诉记者,要解决苏绣人才的短缺和系统传承的问题,光靠镇湖2万人远远不够。“让苏绣传遍全国,是传承苏绣的基础;而要实现“突围”,必须培养高端人才,打造高层次人才梯队。”
从2006年起,镇湖街道和苏州工艺美院合作创办刺绣大专班。选择镇湖刺绣家庭的孩子,系统学习色彩基础、艺术鉴赏、创意表达等课程。5年的学习,使她们能够根据苏绣的技术特点进行题材原创和艺术发挥,弥补了传统刺绣家庭“作坊式”生产的缺陷。
如今,已有12名学生毕业,她们不再完全继承父辈的传统,她们会去写生、去大学的美术系继续进修,汲取更多的营养,尝试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传承并创新苏绣艺术。
“最近,公益、油画题材的苏绣在镇湖渐渐兴起,苏绣手机挂件、绣花书签也已经开始进入市场。”前来绣品一条街进货的外地客商告诉记者。
为凤筑巢,苏绣产业更具“文化因子”
2010年5月,镇湖绣品街挂起了红灯笼,刺绣协会的会员们奔走相告。原来,刺绣协会拿到了由国家工商总局核发的“镇湖苏绣”地理标志集体商标注册证,今后,绣娘们无需自创品牌即能分享品牌利益和品牌附加值。
如何为八千绣娘营造更好的文化产业氛围,这是苏州高新区和镇湖街道一直思考和关注的课题。
苏州高新区宣传部部长宋长宝介绍,高新区先后投入7亿多元,在镇湖建成“一街(绣品街)、一馆(中国刺绣艺术馆)、一中心(刺绣展示中心)、一园(苏绣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刺绣发展载体,形成了集刺绣研发设计、生产制作、展示销售等功能为一体的刺绣产业集群。“现在绣品街聚集商铺400多家,中国刺绣艺术馆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专业性刺绣展馆。”
如今,苏州西部的这个小镇,不仅成为了苏绣艺术品的展示和交易中心,还搭建起了苏绣文化艺术的交流与研究平台。开通了镇湖刺绣作品版权网络交易平台、成立苏州市刺绣研究会、开展“苏绣”文化艺术理论学术交流与研究活动,推动刺绣文化产业不断向内涵延伸。
目前,镇湖刺绣产业从业人员达12000多人,2010年,小镇的苏绣销售额达10亿元。虞美华告诉记者,2010年,苏州投资250亿元建设苏州西部城,镇湖就在规划范围内,经过几年建设,镇湖小镇将成为集民间工艺、文化创意、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文化生态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