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年节,身上穿的、床上铺的似乎只有龙凤花鸟等题材的传统刺绣才能足够彰显出喜庆气氛。而一提到刺绣,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湘绣”、“蜀绣”、“粤绣”、“苏绣”这四大名绣。其实,大家不知道的是,在咱大连民间也有身怀绝活的高人,飞针走线的手艺一点也不亚于“苏绣”名流。昨日,记者辗转找到大连市刺绣艺术学会会长、民间绣娘解玉梅,请她现身唠唠这门传统手工艺在大连的前世今生。苏绣发源于苏州,苏绣也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已有2500年的历史,腾龙绣庄有着多年的苏州刺绣经验,是苏州地区专业的苏州刺绣厂.
刺绣小作坊里找回儿时感觉
解玉梅的小作坊开在南关岭一个小市场旁的居民楼里,12时50分许,记者远远便望见楼口前一个焦急张望的身影。“道不好走吧,就怕你找不着。”也没客套话,解阿姨唠着家常,热情地把记者迎进屋内。
撩开门帘,四周堆满的布轴、凳子上浅粉浅绿的绣花枕头布、泛黄掉漆的老式立柜……上海牌缝纫机在咣当作响,空气中不知是谁家炒鸡蛋的味道,深吸一口气,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祖母家的炕头。随手拉把椅子坐下,午后的阳光绕过窗帘布轴,掠过针头线脑,七扭八歪,倔强地挤到缝纫机前,然后懒洋洋地偎在解玉梅的胳膊上。解阿姨的手很干净,指甲秃得厉害,拇指、食指指尖上黄色的茧子显得特别扎眼。一晃神间,她已麻利地搭上线,启动缝纫机,布撑子里还没完成的作品开始欢快地舞蹈,“现在活儿太多,边干边聊,咱都不耽误事。”
祖孙三代都是刺绣高手
解玉梅今年59岁,祖籍是山东潍坊,提到怎样学的这样一手绝活,她说没人教也没专门学过,只是记忆中,母亲是刺绣高手,姥姥更是,家里来来往往的也都是附近心灵手巧的主妇。“那时候这些针线活是女人必须会的,大家也都爱好,没事便总聚在一起。炕上4个人脸对脸坐,唠着家长里短,不一会儿一件漂亮的东西就做成了,相互间还要点评一下。就这样,总在一旁眼巴巴看着听着,不知不觉我也就会了,只要有大人一离身,我就上去做,从手绢做起,慢慢会得越来越多。”
后来,长成大姑娘的解玉梅进入大连绣花厂工作,在那里,她接触到了机绣,几十种针法、复杂的配线技巧,让她大开眼界。再后来,解玉梅下岗了,此后她干过窗帘设计,做过纺织品,40岁时还到服装研究所“深造”过,但她一直没放下对刺绣的痴迷,“没事去商店看人家的东西,做得不好的也看,总觉得自己的东西不够。”
2000年,解玉梅终于认为自己可以上场“比量”了,恰逢中国风流行,传统工艺品市场开始走旺,一切显得水到渠成。
人们对刺绣的要求越来越个性化
缝纫机还在极速地“点头”,布撑子在解玉梅手中不断变换着角度,红布上一条金龙的尾巴已见雏形。
“实在不好意思,最近太忙了,还都是急活。”她偶尔抬头表达着歉意,“这不,手里的是给一位84岁老人做的祝寿礼服,儿女觉得父亲这个生日意义特殊,特别要求要绣"对脸龙"。”解阿姨说,近段时间,她和几个同伴有时一天要赶十几个活。前两个月做的都是年会礼服、演出服和主持人服装,“这一个月清一色是过年穿的中式长短衣裤,还有一批外销活在"添乱"。”
说话间,一位男士进门,这是纽瑞德高级服装定制的张先生。张先生告诉记者,如今人们对刺绣礼服的要求越来越个性化、具体化。有些还拿出国际流行范式来跟自己对接,对四大名绣不少人如数家珍,同时尝试多种时尚元素的大融合。
“材质上,现在能在皮子上绣、毛衣上绣、丝绵上绣,还有珠绣、纱绣、布绢绣等等。在绣法上也要求多种针法结合,比如范冰冰曾穿过的龙袍就是这样做出来的。而在图案题材上,传统的龙、凤、牡丹和现代的油画风格都很受欢迎。”解阿姨告诉记者。
心愿
解阿姨说,“现在服装定制的活真是越来越难干。有人拿来抽象画,让我照着刺绣,有的甚至连图片都没有,就告诉我想要的感觉,让我自己去发挥。”说着说着,她自己也笑了,“现在他们直接用电脑传图片下定单,逼着我这老太太也学会了高科技。不过,咱也长了本事,现在只要是电脑能搜索出来的图案,我就能绣。”
聊得正起劲儿,不知什么时候缝纫机已停了下来,解阿姨又在满桌的布料中挑出一件,开始手工刺绣。“尽管有数百人从事这项工作,但大连会这手艺的最后一批"专业"绣娘大部分都到了五十岁。”爽朗的她语速慢慢放缓,“我现在最希望的就是能为自己熟练掌握的20多种绣法、几百个传统图案找到年轻的传承人。只要有灵气,我带两年就能让他出徒。”
在这个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市场,难道就不怕师徒竞争吗?面对记者这个问题,解阿姨坦言也有顾虑,“所以我设了一个门槛,只希望这个人能正确地把传统的东西传承下去,别为了利益或图省事而让它们走样。”另外,她还强调,“纯手工绣一个直径12~14厘米的牡丹,需要一周的时间,所以这个人必须能耐得住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