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刺绣

苏绣发源于苏州,苏绣也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已有2500年的历史,腾龙绣庄有着多年的苏州刺绣经验,是苏州地区专业的苏州刺绣厂.

« 脑瘫男青年以嘴代手穿针引线 “绣”出精美十字绣22件乱针绣作品明起在工美大楼展出 »

邵晓铮:修复古典堆绣的中国“绣娘”

全家齐上阵修复古屏风。正是由于邵晓铮(右一)对中国传统刺绣工艺的多年研究,使得她在从事织绣文物的复制和修复时也游刃有余。

本报记者 屈 菡/文 陈 曦/摄

走进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邵晓铮的工作室,满眼都是精美的绣品。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以及顾绣等一应俱全,缂丝机、刺绣架也摆满了房间。然而屋子里最醒目的,还是那幅日本的堆绣屏风,它就是邵晓铮的修复对象。

这是一幅日本江户时期的堆绣屏风,是位美国收藏家在日本得到的,但由于年代久远,屏风已经被严重磨损。不仅画面破了几个大洞,堆绣上的人物头部也有残缺,修补这样复杂的藏品任务,不是一般人能完成的。于是,这位收藏家委托朋友在中国寻找能修复屏风的人。最终,他们找到了邵晓铮。苏绣发源于苏州,苏绣也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已有2500年的历史,腾龙绣庄有着多年的苏州刺绣经验,是苏州地区专业的苏州刺绣厂.

“堆绣是刺绣的一种,在中国从唐代就开始出现。”邵晓铮说起各种刺绣,如数家珍。如今,生产堆绣最集中的地方是青海,多是藏传佛教题材。在北京雍和宫里有一幅珍贵的清代堆绣佛像,首都博物馆内还藏有一件堆绣袈裟。

从工艺技法上看,这幅日本的堆绣屏风与中国的堆绣同源。它长约1米半,上面集中了100多个人物,每个仅有10厘米高。画面上,有野炊、垂钓,描绘的是众人在野外活动的场面,与清明上河图的意境十分相似。但是,与目前国内多用布贴起的堆绣不同,这幅堆绣屏风上的每个人物都用填充物支撑起,立体感非常强,也很生动。

从修复工作起初,记者便走进邵晓铮的工作室,把前后的变化用相机记录了下来。修复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把缺失的4个人头补上。邵晓铮经过多次尝试,才找到与原作最为相似的做法。她先用宣纸和硬板纸粘在一起,进而把人物的脸部表情塑造出来,然后再用棉花稍稍做一些填充,外面用真丝布料蒙起来,再进行彩绘。

完成人物的脸部表情,邵晓铮要完全依靠想象,而且要与人物身体以及整个屏风的风格相一致。在修复好的人头上,记者甚至能看到连眉骨、鼻梁和牙齿,连单双眼皮都能区分出来,人物的发髻则是用真丝一根一根塑造上去的。

经过了两个多月的修复,如今工程已经接近尾声。在工作间隙,邵晓铮也聊起了自己的经历。她从小生活在苏州,周围很多邻居做女工活,她便很早接触到刺绣。但真正从事刺绣事业是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整个传统手工艺受到现代化的冲击在慢慢消失,邵晓铮希望能够挽救传统刺绣。后来,她到北京一所专业学校教授刺绣课程,还利用业余时间开办了刺绣工作室,招收学生,手把手地传授刺绣。只要能数上的刺绣,都能在她这儿找到作品。她还利用6年时间的研究,比较完整地恢复了鲁秀的材料和针法,如今她又着手恢复邢台的襄秀。

目前,世界上丝织工艺品的修复能力比较弱。在国内,尽管仍有很多人从事刺绣行业,但与传统的刺绣已经相去甚远。按钮一启动,成千上万幅电脑刺绣就能完成。即便是手工刺绣,也更多的是先采用喷绘底图,然后再在画面上进行刺绣。这些快捷的刺绣方式的确创造了经济价值,养活了很多绣娘。然而传统的工艺流程和技法则在慢慢地流逝,这使得不同种类的刺绣逐渐失去了各自鲜明的特点。

“当初看到这件生动的堆绣屏风,第一个念头就是中国历史上也应该有如此生动的堆绣,然而现在的工艺已经难以达到这样的高度。”邵晓铮说,她希望凭借自己的能力为恢复传统刺绣做点工作,她把这些看做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日历

最新评论及回复

最近发表

Copyright 2009-2011 苏绣. Some Rights Reserved.